一篇迟到的世界杯尾记:致中国篮球,最后的一席话 | 专栏
点击△蓝字关注我们,添加星标留住圈哥
中国篮球处于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,要想把它搞好,非一两人之力所能及。
但是,要想把它弄糟,一两个错误决策,也许就够了。
文 / 圈哥
一届家门口的世界杯,让中国篮球瞬间处于风口浪尖。
围绕男篮失利,舆论压力之大、观点之割裂均为前所未有。纵然大赛已落幕一周,各类评论仍层出不穷。赚流量者、传谣言者、喊打杀者、举大旗者,可谓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」,颇有与国足齐头并进之势。
越值纷乱之际,越应明晰大势,譬如自身实力如何,发展趋势如何,未来目标如何。搞不清大方向,今天向东明天向西,更有甚者撞了南墙也不回头,即使付出再多努力局面也不会变好。
失利,首先因为「实力」不足,这是竞技体育的基本规律。
而「实力」分两种,一种是竞技实力,另一种则是基础实力。
具体解释的话,竞技实力的核心当然是球员和教练,而基础实力则不简单是基本功、青训、联赛、文化等重要因素的拼接,而是建构在现代工业体系之下的系统工程。
体育里的大型集体项目其实都是系统工程,只有通过长周期建设才能见效。把长周期建设做好,也就提高了长时段视角下获胜的概率。经常被一些业内人士所称道的日本足球,走的就是这条道路。
1988年第62届日本高中足球锦标赛杂志报道
但任何长周期建设,都会面临舆论对于短期成绩的要求和压力,这种压力往往最难化解。要想短期出成绩,只能依靠球员和教练的硬实力。如果一部分官方媒体已经给国家队的几位核心球员下了「不具备与世界强队掰手腕的能力」,那我们就应该承认,现阶段国内很难找出比这些核心球员能力更强的人选。
但再往下一层,当职业俱乐部面对「实力」的问题,相比于国家队,他们的解决手段就简单直接得多了,那就是:砸钱买人。这正是土豪俱乐部们过去十五年的崛起之路,也是欧洲足球形成寡头化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与俱乐部同理,国家队其实也不是不能买人。国家队层面的买人,就是「归化」。
归化,当然不是长久之道,但它的确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战斗力乃至成绩。而短时间内的成绩提高,其重要作用是缓解舆论压力,为长时段的建设争取时间。以战术胜利赢得战略时间,这也是归化的合理性。
代表国足出战的归化球员艾克森
如果不走归化球员的道路,短期战绩提升的另一个办法是请来名帅。因为具体到某几场比赛的临场指挥,名帅还是有扭转战局的作用。而且针对中国体育的舆论环境,外籍教练相比本土教练始终有一种优势:相对不容易受到舆论的左右和影响。这一点在大赛的进行过程中至关重要。
我们过去对于外籍名帅有一种误解,认为「如果主教练没有从根本上提升球队的水平,那么花大钱的意义不大」,这是典型地把竞技实力和基础实力混为一谈。
即使是此次世界杯赛中赛后的总结评论,类似思路依然频频见诸媒体。比如,强调「如果球员的基本功不提升,哪个教练带都没有本质区别」。按照这类观点的相反方向推论,岂不是会得出「如果球员的实力强,谁带都能取得好成绩」的结论?
试问,郎平指导对于中国女排的作用,又是什么呢。漠视教练的临场指挥,也就忽视了战术对于集体项目的重要价值。不看重战术价值,就只能谈拼搏精神。像郎平这种名帅的价值,最后就会用「女排精神」来笼统概括。
精神固然可贵且重要,但只靠精神不能取得胜利。过度强调拼搏精神,认为这是我方的独门法宝,以至于把对手都看成一群没有精神和不爱国的菜鸡,用这种近似民粹主义的指导思想,那就更加不能取得胜利。
脱离基于竞技实力和基础实力的综合思考,即使进行反思也很可能误入歧途,最终陷入「拼劲不够-加强集训-弱化联赛/外援-影响实力」的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,而这也正是中国足球过去长期走的弯路。
一言以蔽之,行政机关的动员能力和动员机制已经不如社会力量,如果体育特别是产业化程度高的大型集体项目,依然想依靠以集训为代表的行政力量主推,与国家核心产业的发展及改革方向背道而驰,结局可想而知。
与此同时,上述思路和做法也不符合国际篮球的大发展趋势。这届篮球世界杯还折射出两条关键信息:竞技层面全球化,经济维度NBA化。
足球世界杯扩军,主要受益者是「第三世界」的传统弱势国家以及那些人口少、地盘小的代表队。而篮球世界杯扩军,首先得益的却是欧洲国家。参赛名额增加后,原本不为多数人所知的欧洲二三流球队纷纷冒头,容易给人以「这队从哪里来,之前我们实力比他们强」这样的错觉。
殊不知,这些欧洲国家本就体育积淀雄厚,再加上经济基础不弱,一旦获得参加世界杯的发展机遇,竞争力之后只会越来越强。这种以欧洲为核心的「篮球全球化」进程,极大程度改变了世界篮坛的格局。也就意味着,我们不能再按照之前的思考方式对自身实力进行定位,这其中的思想转变尚需相当时间。
而在这一过程中,「中国应该学欧洲」这样的论调势必产生。它和旧有体制结合之后,对改革的阻力反而会增加。因为这种观点是从成绩进行推论,从结果中找看似合理的原因,忽略了成功的过程和基础。
欧洲篮球的强大,不是因为他们找到了某种风格,然后按照这种风格提炼出一本《孙子兵法》世代传承,而是能和世界最先进的东西保持一致。
什么是先进的东西?球员参加最高水平的联赛,机构打造高水平的联赛。顶级球员仍然以NBA为目标,不因为身后有一条本国联赛的平坦退路而轻易改变,同时有关机构借鉴NBA的经验不断强化自己的联赛。欧洲最顶级的俱乐部比赛欧冠篮就是极好的案例,其赛制、推广、电视转播、商业开发无不汲取了NBA的特点。
唯其如此,核心竞争力才能处在领先水平。
延伸阅读:西班牙夺冠!篮球世界杯盛宴落幕,给中国篮球留下了什么?
更可贵的是,欧洲篮球还能在这种特点上有所发挥创造。比如,欧冠篮独特的足球联赛、NBA季后赛、NCAA四强赛赛制的融合,就充分考虑了欧洲市场的特点。
这,也正是前文所说的「经济维度NBA化」的真意。
我们不要因为美国队一次比赛的失利,就开始从竞技到商业对NBA进行过度反思。美国在商业上对国际篮球的主导,比竞技上的主导更难被撼动,世界杯票房不佳就是一例。
中国篮球,想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,更加需要对先进的东西兼收并蓄,而不是现在就得出一个觉得自己能说通的所谓结论和方向。看看军工、汽车、手机这些领域,又有哪个不是充分学习了多年国际的顶级成果,然后才逐步形成了自身发展。体育在这方面,更没有搞特殊化的空间和资本。
过去几年,中国篮协取得最大成绩的地方正是联赛的商业化改革,而且还在不断扩大战果。这充分说明,篮协领导层对于国际篮球运动的商业发展趋势有清晰认知。纵观以往案例,一次重大失利最容易动摇改革方向。而恰恰是那些惨痛经历告诉我们,如果半途而废就会赢来更彻底的失败。
中国篮球处于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,要想把它搞好,非一两人之力所能及。
但是,要想把它弄糟,一两个错误决策,也许就够了。
点击下面蓝色字,获取更多资讯
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
点击 「阅读原文」 进入ECO官网